后视偏见,即“事后诸葛亮”“马后炮”,意思是事件发生后,人们认为自个能高度确定地预测或可能知道了事情的结果,认为自个“自始自终”都知道。上述的三个例子或许说明了这一点,但真正让自己怀疑自己判断的是另一个世界,即交易市场。交易要的不是预判,先不说他人预判了你的预判,更重要的是各种现象发生后你的应对措施,并由此能带来自己可接受的结果。
人们总是自我的,以为自个是舞台的中心,自己的一言一行总会得到别人的关注,甚至于自己内心的感知/想法/情绪也会被人所知,高估了他人对自己的注意力,由此产生的认知错觉,会使人有社交恐惧症或者是高估了自己对他人的影响。这是我理解的聚光灯效应。
知道越多,责任越大,无论是信息还是知识。但拥有更多信息和知识并不一定带来更多好处。正如“以终为始”说的终局思维,看多看透就好吗?被剧透的感觉没人会爽。也正如“好为人师”,知道就不容易理解/体会不知道的状态,同理心更不容易。在各式各样的沟通时,保持背景信息的同步尤为重要,电邮不流行了,幸好还有各种在线文档。
一将功成万骨枯,被歌功颂德的是将军,是成功者,而逝去的千百士兵同仁/敌手,都湮没在历史里,籍籍无名。所谓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所以,成功者的历史经验/教训/理论/学说是否经得起再次检验?
零和思维,基本是斗争思维,在有限资源下才会采取的方式;有限资源的视野相对固定以及局限。如果能以发展眼光,跳出框框去思考,就不至于你死我活地争斗;在职场上如此,在股票市场上亦如此
墨菲定律/法则:凡事有可能出错的,就一定会出错;如果有多过一种方式去做某事,而其中一种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这样选择。
云盘出错是个例子,而SOP的则是经验总结之后的沉淀,能有效控制墨菲定律发生;至于高良品率、高价茶叶,则是有效控制墨菲法则之后的结果。出错不可避免,风险控制尤为重要,细节决定成败。
正常化偏误(Normalcy bias),是指灾难发生时意识不到或者不以为意,仍然视为正常的思维偏误。温水煮青蛙是典型比喻,而狼来的例子是反面教材,不相信智能驾驶则是彻底避免正常化偏误。
花钱不花钱,花什么钱,怎么花钱,是个大学问,和心理账户也密切相关。免费的是最贵的,是因为之前没有花钱的心理账户,认为不值,实际上很值。而各种花式配件,则是因为在大件购买后,那些配件显得并没有那么贵,十几万的车都买了还差几百块的配件?几千块的手机买了还差百来块的保护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