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越多,责任越大,无论是信息还是知识。但拥有更多信息和知识并不一定带来更多好处。正如“以终为始”说的终局思维,看多看透就好吗?被剧透的感觉没人会爽。也正如“好为人师”,知道就不容易理解/体会不知道的状态,同理心更不容易。在各式各样的沟通时,保持背景信息的同步尤为重要,电邮不流行了,幸好还有各种在线文档。
一将功成万骨枯,被歌功颂德的是将军,是成功者,而逝去的千百士兵同仁/敌手,都湮没在历史里,籍籍无名。所谓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所以,成功者的历史经验/教训/理论/学说是否经得起再次检验?
零和思维,基本是斗争思维,在有限资源下才会采取的方式;有限资源的视野相对固定以及局限。如果能以发展眼光,跳出框框去思考,就不至于你死我活地争斗;在职场上如此,在股票市场上亦如此
墨菲定律/法则:凡事有可能出错的,就一定会出错;如果有多过一种方式去做某事,而其中一种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这样选择。
云盘出错是个例子,而SOP的则是经验总结之后的沉淀,能有效控制墨菲定律发生;至于高良品率、高价茶叶,则是有效控制墨菲法则之后的结果。出错不可避免,风险控制尤为重要,细节决定成败。
正常化偏误(Normalcy bias),是指灾难发生时意识不到或者不以为意,仍然视为正常的思维偏误。温水煮青蛙是典型比喻,而狼来的例子是反面教材,不相信智能驾驶则是彻底避免正常化偏误。
花钱不花钱,花什么钱,怎么花钱,是个大学问,和心理账户也密切相关。免费的是最贵的,是因为之前没有花钱的心理账户,认为不值,实际上很值。而各种花式配件,则是因为在大件购买后,那些配件显得并没有那么贵,十几万的车都买了还差几百块的配件?几千块的手机买了还差百来块的保护壳?
当某个特点光芒万丈时,人们会认为她/他/它整体都很棒;或者当某个点臭名昭著时人们会认为其整体都很糟,类似以偏概全,一叶障目,这就是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当然,上面的几个例子不完全说明这点。
人是社会性动物,从出生到死亡,都处于各式各样的群体/组织中,有着各种社会关系和身份。从最小单元的家庭,到宗族,到亲戚,到同乡,同学,同事,朋友,战友,钓友,车友等等。相对于群体外而言,我们也总体倾向于支持群体内的行为和认知,都爱“胶己人”(自己人),这就是群体内偏袒/内群体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