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熟反而是麻烦?
带来麻烦的不是未知的东西,
而是我们以为知道的,
实际却并非如此的东西。

带来麻烦的不是未知的东西,
而是我们以为知道的,
实际却并非如此的东西。
知道这本书已经很久,但一直没有抽时间去看。
通过文章了解它的中心思想:贫穷的本质原因是贫民没有多余时间和精力去做更有创造性或在未来能带来更多回报的事情,比如阅读学习,比如锻炼身体等等。
看过一个香港富豪去体验贫民生活的纪录片,体现了《贫穷的本质》结论,富豪为了下一餐饭,为了睡一个安稳觉,已经很拼命了,根本就无法抽时间来学习,他说这样的生活令人感到绝望。
人们总乐于展现最好的自我,或者希望大家看到自个的最佳状态,也总希望美好的事情发生,也满怀希望地去做自认最佳选择的事,一切都那么合情合理。乐观相对悲观而言总是好事,没有人喜欢和一个总是负面情绪的人在一起,也没有人喜欢自己郁郁寡欢,或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但盲目乐观终归不是好事,“虎头蛇尾”“雷声响雨点小”的事也不鲜见。
有个中年领导,对于App左上角的小红点可以做到置之不理,所以几乎发给他的微信/飞书等消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回复;猜测过他的做法:信息太多,各种提示提醒可能无关紧要;经确认,于他而言,着急的事情一定是打电话的。
仗着脑子些许聪明,读书尚可,家务农活不爱干,没到被长辈们说懒的程度,但确实是对重复简单的活提不起劲。比如插秧,比如垒石,比如套食用菌袋等等,就如生产线上的某个工位,一整天持续不停地重复地做着某个动作,枯燥朴实。
零和思维,基本是斗争思维,在有限资源下才会采取的方式;有限资源的视野相对固定以及局限。如果能以发展眼光,跳出框框去思考,就不至于你死我活地争斗;在职场上如此,在股票市场上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