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现象
何不食肉糜
帝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晋书·惠帝纪》
有一年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只有挖草根,食观音土,许多百姓因此活活饿死。消息被迅速报到了皇宫中,晋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听完了大臣的奏报后,大为不解。“善良”的晋惠帝很想为他的子民做点事情,经过冥思苦想后终于悟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曰:“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饿没米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
见多不怪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对于非行业内人士,一辈子碰到的次数可能一个巴掌也数的出来。比如去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对公业务,去医院看病住院,打一些客服电话/热线,往往会碰钉子或者感受到不好的服务态度。对于接待人员而言,这是她们的份内之事,每天处理的类似事项少则几十起,多则上百起,已经见多不怪;你认为是人生大事,人家只是认为小事一桩。
知识的诅咒
对于某些知识或技能,已经掌握了的人无法理解没有掌握的人的心理状态,无论是读书还是游泳/骑车。
在知识获取方面,有个学习方法叫费曼学习法,其核心就是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以教代学,让输出倒逼输入;如果输出的知识点能让小白也听得懂,说明这个知识点就掌握。
传说乔布斯在苹果手机立项时,看着手指可以研究良久,最终采用触摸屏代替了传统的按键/键盘,才有了iPhone的横空出世;苹果的产品连小孩都会使用,没有太多学习成本,正因为乔布斯可以把自己看作是小白而去研究/设计产品。
同理心差距/共情缺失/移情隔阂
完全的同理心基本不存在,因为人的独立性/唯一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背景,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立场,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压力,不同的心理状态,不同的情绪,造就了人与人的不一致。但不可否认可以做到部分同理,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设身处地地为对方想一想。
来自AI的解释
Prompt问题
假设你是资深心理学家或教授,你能讲一个关于同理心差距的例子或故事吗? 然后解释什么是同理心差距,为什么会出现同理心差距? 并给出一种方法来避免移情差距造成的伤害? 以及如何利用同理心差距来达到目的? 最后推荐几本与empathy gap相关的书。
ChatGPT3.5的回答
一个关于共情缺失现象的例子是人们在对未来事件做出决策时,基于当前感受而不是未来的感受。例如,如果某人感到口渴,他们可能会喝含糖软饮料而非水,而不考虑其决定的长期健康影响。这是因为他们无法完全共情自己的未来自我,无法优先考虑他们未来的需求。
共情缺失是一种认知偏差,发生在人们难以理解和预测他们未来自我的感受和偏好时。这个偏差发生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习惯于优先考虑即刻的快乐感而非长期回报。我们更注重现在,与未来的自我产生脱节,这使我们难以共情他们的需求或优先考虑他们的福祉。
避免共情缺失的方法之一是采取更多的理性思考。通过关注你的长期目标和愿望,你可以更好地预测未来的需求,避免优先考虑即时满足感而疏忽了你未来的福祉。例如,如果你想停止喝含糖软饮料,试着想象你未来的自我和更健康习惯的好处。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利用共情缺失来实现我们的目标,通过提前规划和预见未来的挑战。通过了解实现目标的潜在障碍,我们可以采取主动措施来克服它们,确保我们的成功。
以下是一些与共情缺失相关的书籍,你可能会觉得有用:
- 《幸福的瞬间》作者Daniel Gilbert
- 《财富世界: 影响我们决策的15个隐形力量》作者Dan Ariely
- 《清晰思考的艺术》作者Rolf Dobelli
- 《棉花糖测试:自我控制是成功的引擎》作者Walter Mischel
这些书探讨了共情缺失、认知偏差和决策过程的概念,并提供了克服这些偏差和做出更好决策的技巧。
许多令自己不满的事情,其实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非到了紧要关头,不会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