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经验
报考前戏言
一恍惚,高考已经过了四分之一世纪了,犹记得的是报考的一些戏言,其实也就两个,而且戏言还成了真。
我们当时是空前绝后的考后自己估分,并在成绩出来前报考自愿。这样的报考方式出现了一些后果,就是尖子生们扎堆报考了重点大学而非他们可能上的名牌学校,导致了当年只有一个清华,往年清北怎么说都齐全。
其中一个同学估分还是比较准的,只是报考时对于提前批相对“随意”,因为提前批的学校和专业也就没几个,随便填填即可。考虑到他之前历史一直不错,他提前批刚好就报了厦大具有优势的历史专业,于是戏言“小心点,提前批就被拧走了” 结果不幸言中。另一个同学则是自我感觉没考好,和他爹置气“随便报”,当时就提醒了他还是要慎重点,结果出来的分数可以上二本的,却没有报好的学校,导致了复读。
电商和物流
上世纪九十年代,网络没有现在那么的发达;在中学就读的我们,多数人的课外读物是小说、报纸、杂志。偶尔也会去图书馆借书看,但图书馆的小说是不够的,校外有专门的书店出租武侠、言情等等小说,同时这些书店或者小卖部也会卖卖报纸和杂志。
还记得高考后处理废旧报纸的情形,全面铺开摊平,垒起来足有半米高;杂志也有好几摞,买最多的报纸是《环球时报》(早期名《环球文萃》)、《参考消息》、《南方周末》、《中国经营报》等,杂志应是《辽宁青年》(前几篇是励志故事、没让自己荒废的理由之一)。
正是《中国经营报》影响了前半生走的路。世纪之交,海外互联网泡沫还没破灭前,报纸大幅报道未来的经济形态就是“电子商务”和“物流”,导致高考报考专业就盯着这两个方向。当时仅有同济大学的仓储专业,想象着仓库的样子一点都不吸引人,就纠结了;很凑巧地同学的哥哥拿回了厦大的招生手册,里头刚好有电子商务方向专业,幸运地就以班级最低分被录取了(次年翻看一样的招生手册,发现自己分数刚好是文科的切线分)。
日久见人心
都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但也存在着“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在经专业销售培训后,得知如何快速地获取他人信任的一个方法就是着装言谈举止的专业性。尤其是服务性行业,在没有有形可见的产品时,人们对其所提供的服务是没有认知的。那么第一印象就很重要,比如是否着装得体?还记得在前东家时,我们大热天还要身穿西服出现在客户面前,估计被不少客户当成神经病;一眼就能推断,那人是不是保险?中介?销售?幸运的是当时公司能提供车补,报销打的费用,就算身穿西服,不断地在空调空间里腾挪,不算太热,还能接受。
关于第一印象,还不仅仅是衣着言谈举止,还有一些道听途说,很容易让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可见“口碑”的重要性。某些行为/细节,或许只是不得已为之,或许是无意间酒后吐真言,哪怕仅有一次,就足以在他人心目中形成某种判断,而这种看似不公平的判断,会影响着他人接下来与你的交往沟通互动。个人而言,的确对个别人的个别行为,下过类似的判断,而最终的结局也的确落实了当时的判断,算“事后诸葛亮”还是“自我证实”?
后视偏见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差不多是三十五岁之前,对于自己的判断有着某种蜜汁自信,可能是“报考前戏言”的结局,可能是“电商和物流”的大环境判断,也可能是“日久见人心”的例子,都最后成了真。这种蜜汁判断长期以往会带来某种自负,以至于好为人师,实则是“无知之巅”。
后视偏见,即“事后诸葛亮”“马后炮”,意思是事件发生后,人们认为自个能高度确定地预测或可能知道了事情的结果,认为自个“自始自终”都知道。上述的三个例子或许说明了这一点,但真正让自己怀疑自己判断的是另一个世界,即交易市场。交易要的不是预判,先不说他人预判了你的预判,更重要的是各种现象发生后你的应对措施,并由此能带来自己可接受的结果。来看看AI对于后视偏见的一些方案。
AI方案
Prompt问题:
假设您是富有经验的交易员,了解交易心理,请问什么是后视偏见?为什么会产生后视偏见?如何在投资或投机中避免后视偏见?请推荐相关书籍。
ChatGPT3.5回答:
后视偏见(Hindsight Bias),又称为“事后诸葛亮效应”,指的是人们在事件发生后,容易认为自己在事前就应该预见到事件的发生,而事实上这是在事件发生前难以预测的。人们倾向于认为他们在事情发生前具有更多的信息和见解,从而高估他们的先见之明。
为什么会产生后视偏见?
- 记忆修饰: 当我们了解了事实后,我们的记忆可能受到当前知识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我们会调整我们回忆的方式,以使得我们似乎比实际上更早知道发生的事情。
- 认知失调: 为了维持自我一致性,我们可能会过度解释我们在事前所知道的信息,以使得我们的决定看起来更为合理。
- 信息过滤: 我们倾向于过滤掉那些与我们的观点不一致的信息,从而在回顾时感觉更加自信和明智。
如何在投资中避免后视偏见?
- 记录决策过程: 在做决策时,详细记录你的分析、假设和预期。这样,当你回顾决策时,你能够看到自己在当时可知的情况下是如何作出决策的。
- 接受不确定性: 在金融市场,不确定性是常态。明白并接受你无法预测未来,有助于减轻后视偏见。
- 多元化投资: 不要过于自信地押注在某一种投资或交易策略上。分散投资有助于降低对某一特定结果的过度自信。
- 定期审查决策: 定期回顾你的投资决策,包括那些失败的决策。了解其中的教训,并在未来的决策中应用这些经验。
推荐书籍:
- 《思考,快与慢》 by Daniel Kahneman: 这本书深入研究了人们的认知偏见,包括后视偏见,并解释了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的。
- 《行为金融学》 by Richard H. Thaler: 这本书介绍了行为金融学的基本概念,涵盖了许多与心理学和投资决策有关的主题。
在投资领域,对于心理偏差的了解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可以对决策产生深远的影响。上述书籍提供了深入了解这些主题的良好基础。
Copilot回答:
您好,这是必应。我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后视偏见(Hindsight Bias)是指在事情发生后,人们往往会认为自己在事情发生前就可以预测到,其实在事先他们未必可以如自己想像的那样如此准确地做出预测,这就是后视偏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马后炮”或“事后诸葛亮”。
后视偏见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 记忆重构:人们在事后会对自己的记忆进行重构,只想起那些与事情结果相符合的证据,而忽略或淡化那些与结果不一致的信息。
- 自我归因:人们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判断,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的环境或运气,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 反事实思维:人们在事后会想象如果当时做出不同的选择,事情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从而加强了自己的后视偏见。
在投资或投机中,后视偏见会影响人们的决策和学习能力,导致过度自信、盲目跟风、错失机会等问题。为了避免后视偏见,有以下几个建议:
- 在做出重要的决策之前,把自己的预测和理由写下来,以便在事后检验自己的准确性和偏差。
- 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表现时,要考虑当时的情境和信息,不要用事后的结果来判断。
- 在学习和总结经验时,要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要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
关于后视偏见的相关书籍,我为您找到了以下几本:
- 《别做正常的傻瓜》:这本书介绍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认知偏差,包括后视偏见,以及如何克服它们的方法和技巧。
-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经典之作,深入探讨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机制,揭示了人们在决策中的非理性行为和潜在的陷阱。
- 《交易心理学》:这本书是交易心理学的权威著作,作者是著名的交易心理学家马克·道格拉斯,他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交易者的心态和行为,提出了如何培养成功的交易心态的原则和方法。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Google Bard回答:
后视偏见(hindsight bias),又称事后诸葛,是指人们在得知某一事件结果后,会夸大自己事先对该事件的预测能力。这种偏见会导致人们高估自己的判断能力,并过度自信。
后视偏见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 回顾性偏差(retrospective bias): 人们在回顾过去时,会根据已知的结果来重新解释过去,从而产生偏差。
- 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 人们倾向于关注支持自己已形成的观点的信息,而忽略不支持的信息。
- 记忆偏差(memory bias): 人们对过去的记忆往往是不准确的,会被后知后觉的影响。
在投资或投机中,后视偏见会导致以下负面影响:
- 过度自信: 后视偏见会导致投资者过度自信,认为自己能够准确预测市场走势,从而导致更大的风险。
- 悔恨心理: 后视偏见会导致投资者对错过的机会感到悔恨,从而影响未来的投资决策。
- 决策失误: 后视偏见会导致投资者忽略其他重要的信息,从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为了避免后视偏见,投资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意识到后视偏见的存在: 投资者首先要意识到后视偏见的存在,并了解其产生的原因。
- 收集多方信息: 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应该收集多方信息,并从多角度进行分析。
- 保持理性: 投资者在面对市场波动时,应该保持理性,避免情绪化决策。
以下是一些推荐的书籍:
- 《认知偏见:影响你决策的潜意识因素》(Daniel Kahneman著)
- 《行为金融学:理解投资者的认知偏差》(Richard Thaler著)
- 《炒股心理学》(叶大年著)
这些书籍对后视偏见的产生机制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供了一些避免后视偏见的策略。
阿里千义通问回答:
后视偏见(Hindsight Bias)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它指的是个体在事件发生之后,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原先对该事件发生的预见性或判断的准确性。在投资和交易领域中,后视偏见表现为投资者在结果揭晓后,错误地认为自己早就能预见到市场的走势,尽管他们在实际决策时可能并没有那么确定或正确。
后视偏见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 记忆重构:人们在回忆过去的判断时,会不自觉地根据已知的结果来调整自己的记忆,使得过去的预测看起来更符合实际发生的情况。
- 确认偏误:人们倾向于寻找和记住那些能够证实自己当前观点的信息,而忽视或低估与之矛盾的证据,这导致事后回顾时感觉自己“早就知道”。
- 自我效能感:成功的投资者都希望感觉自己对市场有较强的掌控力,这种自我效能感驱使他们夸大自己预测的准确性。
避免后视偏见的方法:
- 书面记录:在做出投资决策时,详细记录下当时的分析依据、预期结果及不确定性因素,以便事后对照,客观评估预测的准确性。
- 分离决策与反馈:将投资决策与投资结果分开考虑,不因短期结果的好坏轻易改变长期的投资策略。
- 客观评估信息:保持开放心态,接纳与自己预测不符的新信息,并据此修正自己的投资逻辑。
- 持续学习和反思:定期回顾投资过程,从中学习而不只是关注结果,同时通过模拟练习等方式提高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把握能力。
相关书籍推荐:
- “Thinking, Fast and Slow” by Daniel Kahneman: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内曼深入剖析了人类思维中的各种偏差,包括后视偏见,并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建议来改进决策质量。
- “The Psychology of Money” by Morgan Housel:这本书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影响个人财务决策的因素,有助于理解并克服投资过程中的多种心理误区。
- “Fooled by Randomness: The Hidden Role of Chance in Life and in the Markets” by Nassim Nicholas Taleb:塔勒布的著作强调了随机性和概率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帮助读者理解成功投资中运气与技能的界限,从而减少后视偏见的影响。
以上书籍均能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认识并克服后视偏见等认知偏差,在投资实践中更加理性且有效地进行决策。
百度文言一心回答:
后视偏见是指在事件发生后,人们倾向于过分高估自己对事件的预测能力。这种偏见在投资和投机领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在这些领域中,投资者往往需要根据市场走势做出决策。
产生后视偏见的原因有多种,其中包括:
- 确认偏误:人们更容易记住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而忽略或遗忘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信息。
- 过分自信:人们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和判断力过于自信,导致在决策时过度依赖自己的经验和直觉。
- 锚定效应: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特定的信息上,而忽视了更全面的考虑因素。
为了避免后视偏见,投资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保持谦逊:不要过分自信自己的预测能力,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陷入过度自信的陷阱。
- 多元化投资:不要将所有的资金都投入到一个或几个股票或市场中,而是应该进行多元化投资,降低风险。
- 保持冷静:在市场波动时,不要因为一时的情绪而做出冲动的决策,要保持冷静,理性分析。
- 不断学习和研究: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提高自己的投资技能和知识储备,增强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相关书籍推荐:
- 《黑天鹅》:作者是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介绍了黑天鹅事件的定义、特点和应对方法,对于理解后视偏见和避免其影响很有帮助。
- 《思考,快与慢》:作者是丹尼尔·卡尼曼,这本书介绍了人类的两种思维方式——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对于理解人们在决策中容易犯的错误和避免后视偏见有很大帮助。
- 《投资的本质》:作者是霍华德·马克斯,这本书深入剖析了投资的本质和原则,对于投资者理解市场、避免过度自信和后视偏见很有帮助。
字节跳动豆包回答:
后视偏见是指在事情发生以后,无论之前有没有进行过预测,都会觉得自己早就知道的一种偏见,俗称“马后炮”或“事后诸葛亮”。产生后视偏见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 对事情的结果先入为主,往往很难做出公正的评价,总是沉迷于“我早就预料到了”的感受当中。
- 在事情发生以后觉得自己当时的预测就是对的,因此更难从以往的失败经验中学习真正有用有价值的东西。
为了避免在投资或投机中产生后视偏见,你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 基于研究做出决定,坚持客观分析某只股票的利弊,在此基础上做出最适当的决定。
- 设想最好和最坏的可能性,抵消这种偏见,考虑在心理上回顾潜在的负面结果,获得更平衡的观点,并为意想不到的事情做好计划。
- 做投资日志,记录所有投资决策、决策背后的原因及其各自的结果,从自己的错误和成功的投资中吸取教训,更好地合理化投资。
以下是一些有助于理解后视偏见的相关书籍:
- 《投资心理:后知所见偏见是什么,以及如何避免》,该书详细介绍了后视偏见的概念,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方法来避免这种偏见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 《投资中的认知偏差》,该书探讨了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认知偏差,并提供了应对这些偏差的策略。
- 《交易心理分析》,作者深入研究了交易者的心理状态,并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来管理和优化交易者的心理状态,以提高交易绩效。
前辈实乃楷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