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生一二 / 11浏览

预则立不预则废吗-说说计划谬误

几个现象

计划赶不上变化

启用本站cn域名时,当时想的是作为读书记录的;后来站点内容变成了碎碎念,又因内容偶尔敏感,搬去了com域名同时迁移注册商。随着时间推移,内容主题翻来覆去后逐步确定为认知偏差和思维模型。按照认知偏差列表,有着一百多个的知识点,一周两个知识点,大概一年半可以完成。

翻看下文章记录,关于认知偏差的内容有近50个了,第一个知识点《可得性启发法》发布时间是23年4月6日,时间已经过去两年了,完成比率接近50%,而时间已经大大超出了18个月,如果按照此速度,最终完成认知偏差列表知识点的复盘,估计还得两年,超时两年半。超时的原因自然可以说很多, 这里只想说“计划赶不上变化”。

business-idea-3683781_1920

差生文具多

对于时间管理的文章估计是“成功学”“管理学”“个人成长”主题里数量最多的吧。年少时也看了不少,尝试了各种方法,用了各种各样的工具。有着日程计划表的各种纸质笔记本,或者清单式的笔记本,同时还有记账功能的笔记本,目前偶尔还在用的是已经绝版的、台湾产的一种本子。纸质的时间管理始终有个问题是,一个事项没及时完成,就需要一直抄在一周又一周的格子里,直到事项完成;这时,除了格子填不下外,挫败感油然而生。

于是各种电子笔记上场,手机的、iPad的,试用/买过的App都不知道有多少了,这也拜于独立开发者三件套(记账/日记/todo)所赐,最近还在iOS系统自带App和印象笔记出品的印象时间之间摇摆。用过感觉相对较好的是滴答清单,任务里头可以有子任务,而子任务还可以分步骤完成,如果计划相对到位,完成度很高,时间掌控感很强;缺点是笔记功能弱,App功能相对独立,需要其他App搭配。而印象笔记算是all-in-one相对较好的,就是印象时间做的还不够,子任务的步骤需要关联到笔记去列出,尚可接受;而iOS自带的App则是无法跨平台使用,对于同时window/MacOS同时在用的使用者不友好。“差”生文具多。

复盘或不复盘

之前在安苦爱富上发布过《踏空最痛苦》一文提到复盘不复盘的问题;按照PDCA原理,复盘是和交易计划一起的;但有了计划,就会在脑子里形成一个if-then定式,比如当什么发生时就要进行什么样的行动。而这样的计划,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效应,如果没有合理的检查清单,就会因为简单的触发条件就开始执行,而市场是复杂的,只有一两个条件的符合,执行之后,结果不一定就是好的。

background-5540399_1920

在反反复复碰到因为计划的先入为主印象,导致错误的结果,就会对是否复盘、是否做计划这个问题上纠结了。做计划会导致先入为主,不做计划又会冲动交易?是计划不足的问题?还是交易纪律的问题?先来看看计划谬误的问题吧?

计划谬误

一、计划谬误的定义与核心表现

计划谬误(Planning Fallacy)是一种认知偏差,指人们在预测任务完成时间、成本或所需资源时,倾向于过度乐观,低估潜在障碍和风险。在交易领域,这种偏差表现为:

  1. 时间低估:认为“下午能完成交易策略分析”,实际拖延到深夜;
  2. 风险忽视:假设市场会按理想路径波动,忽略突发事件(如政策变化、黑天鹅事件);
  3. 收益高估:对交易盈利概率盲目自信,例如认为“这只股票必涨30%”。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对积极结果的敏感度是负面结果的3倍,这解释了为何交易者容易陷入“这次不一样”的幻觉。


二、计划谬误的成因与交易场景的关联

  1. 乐观偏见驱动
    交易者常以“最佳情境”为预测基准,例如假设市场流动性充足、技术指标完美验证,却忽视历史数据中类似策略的失败率。
  2. 锚定效应干扰
    过度依赖初始信息(如某次成功交易案例),导致后续决策偏差。例如,投资者看到某只股票曾单日上涨20%,便锚定这一涨幅作为未来预期。
  3. 控制错觉作祟
    误以为能通过技术分析或内幕消息掌控市场,实则市场受多重不可控因素影响。研究显示,70%的日内交易者因高估自身控制力而亏损。

三、交易中规避计划谬误的实战策略

1. 任务分解与逆向规划

  • 拆解交易目标:将“年化收益30%”分解为月度/周度目标,并匹配具体策略(如波段交易、套利)。实验表明,拆解任务的预测误差可减少40%。
  • 倒推时间线:从交割日反向规划每个环节的最迟启动时间。例如,期权交易需提前考虑行权日流动性、保证金追加节点等。

2. 引入外部视角与客观验证

  • 第三方审核:邀请经验丰富的交易员或使用AI工具(如量化模型)评估计划合理性,打破“当局者迷”效应。
  • 历史数据基准:统计同类策略的历史胜率与回撤幅度。例如,若过去10次突破策略的平均止损率为15%,则新计划需预留至少20%安全边际。

3. 强制风险对冲机制

  • 动态止损规则:单笔交易亏损超过本金的2%立即止损,而非期待“反弹奇迹”。职业交易员的实证数据显示,严格执行止损可降低30%的账户爆仓风险。
  • 跨资产对冲:在持有股票多头时,配置相关性较低的国债期货或黄金ETF,分散系统性风险。

4. 建立交易日志与复盘系统

  • 记录决策依据:详细标注每笔交易的入场理由(如MACD金叉、财报超预期)、预期持有周期、实际盈亏。桥水基金通过此方法将决策失误率降低25%。
  • 月度失败预演:模拟“黑天鹅事件”冲击(如美联储紧急加息、地缘冲突),测试持仓组合的极端回撤值。达利欧在《原则》中强调:“未战先算败者,方能在真实危机中存活”。

四、工具与理论拓展

  1. 推荐工具
    • TradingView:通过历史回测功能验证策略的统计学显著性;
    • 风险价值模型(VaR):量化持仓组合在95%置信区间的最大潜在亏损。
  2. 必读著作
    • 《思考,快与慢》:剖析认知偏差如何扭曲交易决策;
    • 《金融炼金术》: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揭示市场预期与现实的互动陷阱。

总结

计划谬误是交易者难以摆脱的认知陷阱,但通过任务拆解、外部验证、风险对冲和系统化复盘,可将其负面影响转化为理性决策的基石。正如行为金融学家卡尼曼所言:“承认偏见的存在,是战胜偏见的第一步。”

更新于
好事总会发生吗-谈谈乐观偏见
好事总会发生吗-谈谈乐观偏见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聊聊影响偏见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聊聊影响偏见
只看结果不看过程-谈谈结果偏差
只看结果不看过程-谈谈结果偏差
谁预判了你的预判-聊聊事后诸葛亮
谁预判了你的预判-聊聊事后诸葛亮
我命由我不由天-说说聚光灯效应
我命由我不由天-说说聚光灯效应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谈知识的诅咒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谈知识的诅咒

0

  1. 拍轻点,谢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