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聊聊影响偏见
几个感想
卖啥
十几年前做茶叶电商时,一度和老板陷入了品牌定位认知的问题中,我们到底是在卖茶叶,还是在卖旅游纪念品。个人还是倾向卖茶叶,但老板毕竟是老板,很清楚品牌定位是旅游纪念品,虽然载体是茶叶。
老板能把茶叶做到一定的影响力,和他对产品、设计以及对消费者的深度洞察离不开关系。记得有次聊天,提到消费者到底在买什么?按照直男思维,很容易就想到,当然是买它的功能,不管是电子产品还是日用品等等;而他则说消费者买的是感觉,是情绪,所以产品一定得好看、好玩、有趣,送人时有面子,而且价格能负担得起。
话说,似乎很多爆款产品,功能只是一方面的,能带来的情绪价值提升才是流行的根本原因。同样是手机,为什么是苹果?同样是电车,为什么是小米Su7?
围城
“城外人想进去,城里人想逃离”是关于婚姻的古老比喻,当今估计都不那么想了。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新时代,年轻人都很清楚婚后会碰到啥问题,都问出了“结婚到底有啥好”,甚至“单身不是更好”,房子、生娃、养育、教育、医疗等预期可见的责任就在婚后,不如“躺平”。
在信息没那么发达的年代,虽有“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一说,但多数即将步入婚姻生活的年轻人,对婚姻还是抱有幻想的。“百年好合”“携子之手,白头偕老”是常用祝福语;而对婚后初期也确实有“蜜月期”。话说,幸福美满的婚姻是存在的,但维持的时间多长则因人而异。
跳槽
“刚出狼窝又掉入虎穴”,记得毕业没多久,一同学的QQ签名写到。确实不少伙伴是因为对现有工作不满而换工作的,去一个新城市,换一个新行业,进一个新公司;似乎跳完槽,生活会变得更好。不可否认,越换越好且逐步高升的情况存在,然而更多时候,“变得更好”这个假想不一定成立,就如同学的签名一样。
尤其是企业/产品转型,换行业赛道的,一山看着一山高,我们总觉得“老婆是别人的好”;等真的投入其中,才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干一行爱一行”才是正道。
影响偏见
在决策过程中,影响偏见会产生严重后果。在做决策时,人们试图通过将自己的情绪反应投射到未来事件来预测决策结果(例如:“这会让我有何感觉?”)。因此,他们会根据情感预测做出决策。对未来情绪反应的错误预测,比如高估情感的强度和持久性(即影响偏见)会导致错误的预测。这些错误会影响决策,误导人们做出与他们未来状态不相容且可能损害他们福祉的决策。
不管是购物、结婚、跳槽,都存在这样的现象。认为买了新iPhone就能让自己有面子,甚至不惜卖肾;认为无息贷款买了新电车,就能让自己飘起来;认为换了新工作,就会让自己生活更上一个台阶。然而,并不是每一次“想象”都会梦想成真。
如何屏除“影响偏见”,或者说利用“影响偏见”,来看看DeepSeek怎么说?
DeepSeek答案
一、影响偏见的定义与特征
影响偏见(Impact Bias)是一种认知偏差,指人们倾向于高估情绪事件对自身情绪和生活的持久性影响。例如:
- 负面事件:失恋后认为自己会长期陷入痛苦,但实际恢复速度往往比预期更快;
- 正面事件:认为获得升职后会长期保持兴奋,但实际幸福感可能很快回归日常水平。
其核心机制在于:人类心理免疫系统会通过适应性调节(如合理化、转移注意力)弱化情绪冲击,但人们往往忽视这一机制。
二、如何避开影响偏见的影响?
1. 增强自我觉察与理性评估
- 记录情绪周期:用日记追踪负面事件后的情绪变化,发现实际恢复速度比预期快的规律。
- 量化分析:通过概率思维评估事件影响(如“未来一个月内,此事对我的影响会下降80%”),打破情绪主导的判断。
2. 多维度信息验证
- 对比历史经验:回想过去类似事件的实际影响,避免单一事件的“放大效应”。
- 咨询外部视角:询问他人的客观意见(如“你当时用了多久走出低谷?”),减少主观偏差。
3. 接纳不确定性并预设应对方案
- 心理预演:提前模拟可能的结果(如“即使失败,我还能通过哪些方式补救?”),降低对单一结果的过度关注。
- 设置情绪缓冲期:例如在重大决策前预留冷静期,避免冲动行为。
三、如何利用影响偏见?
1. 个人成长与决策优化
- 降低焦虑:意识到负面事件的持久性被高估后,可更从容面对挑战。
- 增强行动力:利用“未来情绪会平复”的认知,推动自己接受短期风险(如创业、转行)。
2. 商业与沟通策略
- 营销设计:通过强调积极体验的长期影响(如“购买此产品将持续提升幸福感”),激发消费决策。
- 说服技巧:在谈判中引导对方低估负面后果(如“即使合作失败,您的损失也远小于预期”)。
四、推荐书籍
-
《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尼曼)
解析直觉与理性决策的机制,揭示影响偏见等认知偏差的心理学根源。 -
《偏见的本质》(戈登·奥尔波特)
系统性分析偏见的社会心理机制,提供应对策略。 -
《狡猾的情感》(埃亚尔·温特)
探讨情感与理性的博弈,指导如何将偏见转化为决策优势。 -
《刻板印象》(克劳德·M·斯蒂尔)
揭示标签化思维的危害,提出打破认知局限的方法。 -
《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
通过文学经典反思社会偏见,启发对人性复杂性的理解。
总结
影响偏见既是认知陷阱,也可转化为决策工具。通过理性评估、多元化信息整合及策略性应用,我们能更有效地管理情绪预期,提升决策质量。推荐书籍从心理学、文学等多角度深化理解,帮助构建更开放的认知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