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总会发生吗-谈谈乐观偏见
几个感想
朋友圈
微信朋友圈出来没多久,很快就替代了QQ空间状态,打击新浪微博的同时顺带灭了同门的腾讯微博。大家都很热衷发圈,晒美食、晒手艺、晒运动、晒旅游、晒娃、晒新知、晒美照等等;慢慢地微商开始晒产品,员工开始晒自家公司宣传,转发营销文;慢慢地大家开始限制天数,不再发文,不再转发,除非公司单位要求,除非过年过节替代群发而在朋友圈表达下祝福意愿......
一开始的社交平台,大家都乐于展现自己美好的一面,也乐于分享所知所得;随着社交平台演变成流量平台,商业气氛浓厚,平台的自我表达功能就弱化了。不管是Web1.0的BBS论坛,还是Web2.0的微博、朋友圈,大都走了同样的过程。目前的短视频平台,似乎没有演变成社交平台,估计是发布视频的难度大于文字和图片?那目前大家都去哪里展现自我了呢?
初生牛犊
初生牛犊不怕虎,在二十几岁时,总觉得一切皆有可能,因为年轻,因为蜜汁自信,因为读书太少想得太多。当然,这也和大环境密切相关,毕竟处在国运的发展大潮中。
还记得毕业时参加校友会,80岁的老校友发言,说到每个时代的大机会,从制造业聊的太房地产、从国际贸易聊到互联网和电商;那是2005年,电商刚刚起步没多久,而自己就是该专业的;“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主席的话是当时个人心境最佳注解,属于我们的时代终究到来了。
命运
命运好像和自己开了个玩笑,学的是电商专业结果干了物流;以前叫“扼住命运的喉咙”现在叫“我命由我不由天”,从世界500强物流公司出来干电商,逃出狼窝调入虎穴,跌跌撞撞来到了中年,终于体会“40岁还不信命,说明此人悟性太差”;悟性不算太差,过去是命,未来是运,有的可把握、有的缘分自来;“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尽人事听天命。
乐观偏见
人们总乐于展现最好的自我,或者希望大家看到自个的最佳状态,也总希望美好的事情发生,也满怀希望地去做自认最佳选择的事,一切都那么合情合理。乐观相对悲观而言总是好事,没有人喜欢和一个总是负面情绪的人在一起,也没有人喜欢自己郁郁寡欢,或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但盲目乐观终归不是好事,“虎头蛇尾”“雷声响雨点小”的事也不鲜见。既不要负面偏见,也不要乐观偏见,那到底要怎么做?
DeepSeek
问题
乐观偏见是指什么?产生原因是什么?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如何利用优点避免缺点?尤其是在投机领域。最后推荐下相关书籍和视频。
一、乐观偏见的定义
乐观偏见(Optimistic Bias)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指个体倾向于高估积极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同时低估负面事件的风险。例如:
- 个人层面:认为自己的婚姻不会破裂、子女更聪明,或投资成功的概率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 社会层面:低估失业、疾病等风险,高估未来收入增长的可能性。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更倾向于处理积极信息,这种特性可能与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的需求有关。
二、产生原因
1. 记忆的选择性与重构性
- 人类依赖带有情绪色彩的片段式记忆预测未来,而记忆本身会因情绪被篡改(如“9·11”幸存者回忆细节的准确性随时间下降)。
2. 聚焦细节而忽视全局
- 设想未来时,人们常关注理想化片段(如度假时的阳光海滩),却忽略实现目标的过程(如航班延误或酒店问题)。
3. 进化适应性
- 乐观偏见可能帮助人类在恶劣环境中保持行动力。研究发现,乐观主义者寿命更长、收入更高,且更愿意承担风险以推动社会进步。
4. 控制错觉与归因偏差
- 投资者常误以为能控制随机事件(如彩票号码选择),并将成功归因于自身能力,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
三、优点与缺点
优点:
- 激励行动:推动创业、创新和社会进步(如人类历史上探险与科技突破);
- 增强心理韧性:帮助快速从挫折中恢复,降低焦虑和抑郁风险;
- 提升幸福感:乐观者更易感知生活满足感,形成正向循环。
缺点:
- 风险低估:忽视健康检查、过度投资高风险资产(如未开发土地或彩票),导致财务危机;
- 决策失误:企业创始人高估自身能力(80%认为公司成功率超70%,实际仅35%);
- 群体性盲从:金融市场中羊群效应加剧泡沫(如2008年次贷危机)。
四、如何利用优点并规避风险(以投机领域为例)
1. 建立风险对冲机制
- 案例:职业赌徒会预设止损点,避免因乐观情绪持续加注;
- 策略:在投资中设定止损阈值(如亏损10%强制平仓),并分散资产以降低单一风险。
2. 引入客观验证工具
- 数据验证:使用历史数据模型评估项目成功率,避免依赖直觉(如初创企业参考行业平均失败率);
- 外部咨询:聘请独立第三方评估风险,打破信息茧房。
3. 强化“反事实思维”
- 预演失败场景:模拟最坏情况(如公司破产、市场崩盘),制定应急预案;
- 定期复盘:记录投资决策依据与实际结果,识别过度乐观的触发点。
4. 利用乐观偏见的激励效应
- 目标拆解:将长期目标分解为可量化的短期步骤,通过阶段性成果增强信心(如创业者设定产品迭代里程碑);
- 正向心理暗示:通过积极词汇激活大脑的“自证预言”机制(实验中默念“聪明”的参与者表现更佳)。
五、推荐书籍与视频资源
书籍:
- 《乐观的偏见》(塔利·沙罗特)
- 从神经科学角度解析乐观偏见的进化根源与双面性,结合“9·11”幸存者等案例。
- 《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尼曼)
- 揭示直觉与理性决策的冲突,分析过度自信等认知偏差。
- 《苏黎世投机定律》(马克斯·贡特尔)
- 提出“绝不要因乐观而投机”,强调风险管理的实操方法。
视频:
- TED演讲《The Optimism Bias》(塔利·沙罗特)
- 通过实验数据与脑成像技术展示乐观偏见的神经机制。
- 通过实验数据与脑成像技术展示乐观偏见的神经机制。
- 纪录片《华尔街之狼》
- 以真实案例揭示金融市场中乐观偏见导致的非理性繁荣与崩盘。
总结
乐观偏见既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心理引擎,也是决策失误的潜在陷阱。在投机领域,需通过风险对冲、客观验证和逆向思维平衡其影响,将“盲目乐观”转化为“理性自信”。推荐书籍与视频从多维度深化认知,帮助构建科学的决策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