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选择性知觉不同,鸵鸟效应/心态则是完全回避和自己预期/信念不同的信息,比如高管们只喜欢听好话,股民们喜欢上涨。鸵鸟效应/心态,可能是因为无知而害怕,也可能是因为损失厌恶,当然也有单纯的不喜欢。
作者: manbun
先入为主、戴着有色眼镜、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为个人喜好、兴趣、目的、立场等进行面试,测试,汇报,带来的是主观偏好,最终影响可能好也可能坏;这就是观察者期望效应(期望效应/实验者效应)。人都是有立场,有偏好的,很难避免,就如这篇文字,为了证明存在这个效应,个人举例如上三个例子,也是期望效应的一种?怎么办?
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一叶障目,是盲人摸象?还是一叶知秋,见微知著,管中窥豹?同样的文字,同样的图片,同样的场景,每个人看到的都不同,产生的观点、解释、情绪也不同,反馈反应也不同。
一旦人做出了某个选择,人就会为这个选项“添油加醋”,把大部分的好处益处都往已有选项上套,而把坏处往没有选择的选项上靠;这就是选择支持偏差,也叫购买后合理化心理。不要在客户面前数落已有供应商的不足,也无需在网络世界里抨击别人的选择,每个人都相信自己选择是最好的,起码那时那景下是最好的。
算命星座,一开始会让人起疑心,发生几次如算命结论的事情后有可能就开始信命了。职场新人经过若干年的打拼形成了固定的职场观点思维,很难会去适应新的或与之前不同的企业文化、制度,甚至是不同的生意方式。
从坐台读书的现象,不同的说法会引起不同的舆论;加个蛋还是要不要加蛋,不同说法带来更多的收入;满百包邮满X减X,不同活动限制带来更高的客单价。几个现象似乎说明“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更本质点,为达沟通目的,沟通内容的表达方式方法需要框架需要设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区别偏差,本来的研究是在多选项和单选项时,人们的评估模式会不一样;多选项时会采取联合评估模式,或说比较模式;而单选项时采用独立评估模式,或说体验模式。多选项时,人们会仔细比较每个选项的不同,突出差异点,由此得出最佳或最好选择;而单选项时,只能是考虑拥有后的体验?
“相信才能看见”则是说明了信仰的力量;信念的坚持,为了心中的理想持续不断地过关斩将,犹如《西游记》里的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的磨难取得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