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一二

认知偏见,有色眼镜,单一思维

相信人还是机器-说说自动化偏差

该相信人还是机器?还是都不相信?或是有选择地相信?之前文章提到过人相当的不可靠,需要流程、清单、奖惩制度来规范才能得到相对满意的结果。那机器/系统就百分之百的可靠了吗?如果设计不合理,有各种Bug,或极端环境没测试,零部件失灵等状况,也会导致各种事故。自动化偏差是指对自动化决策系统的结果过度相信而依赖或完全不信而废弃,两种极端的态度都不可取。审慎地看待和使用,包括未来已来的自动驾驶,也应持有相应态度,来看看AI方案(审慎地)。
manbun 有生一二
相信人还是机器-说说自动化偏差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说说权威偏见

权威偏见是指人们倾向于认为权威人物的观点更准确(与其内容无关),并且更容易受到该观点的影响。个人更容易受到权威人物观点的影响,认为自己的观点更可信,因此更加重视权威人物的观点,也更容易服从权威人物的观点。这个概念被认为是社会认知偏差或集体认知偏差之一--维基百科。权威的话该听还是不听?看看AI的方案。
manbun 有生一二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说说权威偏见

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聊聊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的意思是人们认为某一物品只有某一用途,比如锤子只能用来敲钉子,饭碗只能用来吃饭等等。工具角度而言,锤子钉子思维不属于功能固着,属于固定思维;专而精的国外App似乎不适合国内用户的习惯,多功能属于必需?软件功能的复用,和人的一专多能,也更能适应现有的市场和职场,“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来看看AI的解析
manbun 有生一二
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聊聊功能固着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谈谈刻板印象

不管是纯朴农民、无良中介、能说会道的销售,都是对特定人群的刻板印象。前面文章提到的地域黑,也算一种刻板印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的大脑为了迅速反应,对眼前的新人或新物进行判断,会提取之前的记忆,认为某一类型的人应该都是那样的吧?刻板印象有对也有不对,该如何应对?来看看AI的方案
manbun 有生一二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谈谈刻板印象

你是影响大环境的人啊-说虚幻相关性

某个现象A,比如个人失业,比如名字带婷/媛,比如哪里人,会和某个现象B一起出现,比如经济不好,比如比较漂亮,比如会有什么性格/特质,导致了一个看法/结论,即有了A后必然出现B,或很大程度上会出现B,这就是虚幻相关性。要么以点带面,要么以偏概全,两个现象的产生并不代表两者有关系;否则就会闹“守株待兔”的笑话。往往现实中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人们在寻求“真相”时,又难以避免?来看看AI的方案。
manbun 有生一二
你是影响大环境的人啊-说虚幻相关性

为什么抄底抄在半山腰-聊赌徒谬误

无论是包红波绿波,还是轮盘的计数现象,或是左侧交易,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赌徒谬误。意思是在持续出现了某个现象之后,人们就必然期待相反现象的出现,否则就会觉得不合理,不符合大数规律,不符合均值回归,所谓物极必反、盛极而衰、否极泰来。
manbun 有生一二
为什么抄底抄在半山腰-聊赌徒谬误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说近因错觉

近因错觉,本义是认为一些词语或词组是新进才有的,实际上已经存在很久了。以上三个观点,算是近因错觉定义的一种延伸,认为新进的,其实出现已久。近因错觉和近因偏差以及近因效应不同,后两者估计在以后的文章中会提及。如何避免近因错觉,来看看 AI 的解法。
manbun 有生一二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说近因错觉

实事求是见路不走有多难-谈有效性错觉

可能因为惰性或惯性,也可能因为成功经验,自诩专家自带光环,“走过的路比别人走过的桥多”“吃过的盐比别人吃过的米多”,盲目乐观:啥都不是事!时过境迁,事因时易,成熟的理论、方法论不一定就会有效,盲目乐观即有效性错觉。想起《遥远的救世主》说明的“实事求是”,《天幕红尘》说明的“见路不走”,想到做到有多难!来看看 AI 方案!
manbun 有生一二
实事求是见路不走有多难-谈有效性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