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包红波绿波,还是轮盘的计数现象,或是左侧交易,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赌徒谬误。意思是在持续出现了某个现象之后,人们就必然期待相反现象的出现,否则就会觉得不合理,不符合大数规律,不符合均值回归,所谓物极必反、盛极而衰、否极泰来。
近因错觉,本义是认为一些词语或词组是新进才有的,实际上已经存在很久了。以上三个观点,算是近因错觉定义的一种延伸,认为新进的,其实出现已久。近因错觉和近因偏差以及近因效应不同,后两者估计在以后的文章中会提及。如何避免近因错觉,来看看 AI 的解法。
可能因为惰性或惯性,也可能因为成功经验,自诩专家自带光环,“走过的路比别人走过的桥多”“吃过的盐比别人吃过的米多”,盲目乐观:啥都不是事!时过境迁,事因时易,成熟的理论、方法论不一定就会有效,盲目乐观即有效性错觉。想起《遥远的救世主》说明的“实事求是”,《天幕红尘》说明的“见路不走”,想到做到有多难!来看看 AI 方案!
标准答案的教育、非黑即白的脸谱化影视,容易让人形成非黑即白的极端化思维,而现实是灰色的、模凌两可的,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到处存在着“差不多”就可以的情况。要么不做要么完美地做,一定程度上也是这种思维的结果,中间没有模糊/灰色地带,会导致不少机会的丧失。接受灰色地带,接受各种可能性,接受逐步完善的过程,或许才是实事求是的生意本质?来看看 AI 对于忽略概率的方案。
在样本量很少的情况下,持续出现了某一类现象,就尝试归纳总结,认为有某种因果联系/关系,或规律或经验,并以此来进行判断和决策,很容易就会翻车。无论是背影杀手,还是阶段性赌运,或所谓技术,都存在一个认知偏差,就是聚类错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天性地会对发生的事物/任务/人物等进行区分归类,简单的区分容易导致翻车,如何避免?
几次创业失败,立业成家的思想转变,可喜的是有进步,可叹的是时间流逝。人都有弱点或说认知盲点/偏差盲点,虽有前辈或好友提醒,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身体会、备受打击、痛苦反思之后才能发现盲点。相比于唐太宗的“以人为镜”认知/能力差太远,只是提醒就能认识到错误。如何避免?如何改善认知偏差盲点?
在细胞还没发现前,塞麦尔维斯是第一个发现手术后洗手能降低产妇死亡率的医生,然而被认为是神经病并最终抑郁而亡。塞麦尔维斯反射/效应说明,新证据/新知识很难被接受和认可,因为与其原有的规范流程、信仰理念以及范式模型相冲突相矛盾。无论是个人的坏习惯,业务流程的优化,或是企业的转型,都充满了挑战性,失败率惊人,如何破?
对神不敬会有报应,解释了小屁孩怎么会好巧不巧地引燃了兜里的鞭炮;各种算命星座心理性格测试的结论,让人对自己现状有了合理借口,自我认同,“命该如此”“原来如此”“我就是那样的人”;更不用说各种营销文、软文、视频、广告,原生地带有目的。